埤塘是桃園市之特有農田水利設施,為突顯此一特色,水利館外觀以埤塘及圳路之美為發想,參觀人流象徵灌溉水流,孕育出永續發展的農業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內容則以具特色的農田水利發展,分享農業歷史文化脈絡、農田水利設施沿革及設備創新、生態工程與水利之美等成果。GIS.FCU與準線智慧科技、農業工程研究中心攜手合作,協助桃園市政府水務局打造水利館展現水文建設及農田水利專業領域成果與各界及民眾分享。

展館內部介紹桃園農田水利事業發展沿革,以及農田水利會工程建設成果,並展示早期之農業及及水利灌溉設備如龍骨水車、流速儀、量水尺、手動水泵、水利工程模型到「石笱」等,進而展示現代化節水灌溉設備,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水資源供給衝擊,我們必須要有應變之道。在開源不易下,節水益顯其重要,所以每一滴水都必須有效利用。在戶外噴灌系統展區則是將展館現代化節水灌溉設備實際動態應用的展現。
在戶外展區最明顯的地標是意象簡單明瞭的風、土、日、雨四個大字的互動展示箱以及灌溉渠道集水工構造物模型,本中心與準線智慧科技發揮技術與創意,協助桃園市政府水務局打造寓教於樂之互動設施。
我們常說:農民看天吃飯,風速風向、土壤、日照、雨量這四個農業微氣候氣象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在四個機箱上都有設置互動操作的控制鈕讓民眾體驗大自然的變化,並且搭配LED面板,透過即時數據的變化,更直覺的體驗不同的微氣候變化的差異。

空氣流動會產生風,不同的地形、季節、區域,風向與風速各不相同,在風力風向互動機箱上設計風速強弱控制與風向控制旋鈕,民眾可以體驗風向儀的擺動方向與旋轉速度。
土壤組成的成分和顆粒大小不同,適合栽培的作物也不同,在土壤互動機箱中我們放了砂土、壤土、黏土三種不同的土壤,當水同時灑在這三種土壤上時,馬上可以分辨出不同質地的土壤他的吸水力與排水力的差別。
植物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一定少不了日照,準確地測量和記錄日照強度與時間,是現代農業不可或缺的科技技術,日的互動機箱上有一個控制日照量的旋鈕,不同性質的農作物需要的日照量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時會看到晚上農田上還會有一排一排的燈照著農作物的原因。
降雨量的多寡左右著農業的發展,民眾可以在雨量互動機箱體驗大雨和小雨雨量計傾斗擺動次數的差別,擺動次數越多表示降下的雨量也越多,氣象與防災單位都是用這種雨量計來量測降雨量的喔!
灌溉渠道立體模型,灌溉模型中間是植栽區,渠道頂端挖掘一處埤塘,以此營造出一個智慧灌溉與防洪的意象。

我們在最前端的埤塘處設置一個雷達波水位計,他是一種非接觸型的水位高度偵測儀器。在埤塘處以馬達抽水,表達取水灌溉及防災疏洪之概念,而在水門前則設置一個壓力式水位計,壓力式水位計則是接觸型的水位高度偵測儀,我們用他來量測水門水位高度,當水位到達一定高度時,水門會自動開啟做放水的動作,表達供水調配防災減災之意象,整個渠道模型水流為自主運作。

渠道設置水工構造物模型,渠道最前端設置跌水工模型,滴水可穿石,透過階梯式構造物逐層削減水的沖擊力,避免破壞渠道、巴歇爾量水槽及三角形堰則透過設計過的渠道形狀搭配水位高度來估算渠道流量,沉沙池則可將泥沙留置在沈砂池內,減少渠道泥沙淤積。
各式各樣的量水與控水設備精巧地濃縮在渠道立體模型中,透過自動控制渠道輸水循環完成一座現代化的智慧灌溉渠道模型。農業灌溉渠道與微氣候互動展示體驗箱中充滿了智慧與知識讓參觀的民眾瞭解渠道內水工構造物的原理與應用。


桃園市政府水務局在與桃園及石門農田水利會通力合作下,結合展館埤塘意象,將農田水利的演進發展、先人智慧傳承、現代化節水噴灌及農圳路量控水設施以靜態及動態方式展示,藉由2018桃園農業博覽會的展出,使水利館賦予民眾教育及世代傳承的效果,每天並有快游吧我的鴨鴨及水利知識來去投等趣味競賽活動,贈品相當豐富,歡迎大家攜家帶眷、呼朋引伴一同參觀桃園農博水利館。



● 桃園農業博覽會活動網站: https://agriexpo.tycg.gov.tw/ ● 營運時間至2018/05/13 ,歡迎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