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鄉更有溫度的微光行動,街上的溫暖所在

「微光書旅」是結合獨立書店、咖啡廳與青年旅宿的多功能複合式老屋空間,不僅延續老書房過去承載知識與思想交流的文化精神,也透過嶄新的使用方式,賦予老建築新的生命力。這裡不只是閱讀與休憩的所在,更是地方創生實踐場域。113年獲得國家發展委員會「獎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行動計畫」的支持,為後續發展奠定穩固基礎,今(114)年,更進一步成為「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以「微光製造所」計畫為核心,持續推動青年參與社區發展的行動。透過陪伴與共創,串連專業資源與在地脈絡,與青年一同走進社區、走近土地,以創意回應地方的真實需要,讓人才留鄉、讓銅鑼重新發光。

一個地方的改變,往往從一小群人的熱情開始,微光書旅正是這樣的團隊,一步一步地用心,將家鄉街上的老房子重新點亮。不只是賦予老屋嶄新的樣貌,更重要的是,他們也努力發掘與串連地方的好物產、在地人才,讓銅鑼的風土故事被更多人看見與認識,在他們的帶動下,街道漸漸有了新的節奏。

「微光製造所」陪伴青年返鄉築夢(逢甲大學團隊拍攝)

要讓地方變得更好,單打獨鬥是不夠的。近年團隊與企業展開 ESG 合作,推出「守護台灣菊」菊花禮盒。過去人們對包裝較不講究,也難免對農藥殘留感到擔憂。為提升整體品質,團隊導入創新設計,讓禮盒視覺耳目一新;選用銅鑼在地小農所種植的杭菊,經由聯合大學農藥檢測中心的協助,進行雙重農藥檢測,讓消費者能吃得安心。

除了與企業攜手合作,團隊也與許多在地職人建立深厚情誼,這些「職人好朋友」不僅成為夥伴,更是推動地方風味的重要力量。店裡泡的茶來自品質備受肯定又屢屢獲獎的「曾的茶」,甜點食材則選用「陳家芋頭園」自產自銷的芋頭,以公館紅棗烘焙出風味迷人紅棗吐司的「小山麥烘焙工坊」也是重要的團隊夥伴。大家一起努力,就是要把銅鑼的好味道和好產品推廣出去。

一路走來,團隊深刻感受到地方長輩的支持。許多經驗豐富的前輩,在看見年輕人願意返鄉投入時,總是感到欣慰,也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與資源。這份跨世代攜手合作的情誼,不僅是團隊前進的動力,也讓他們能夠在地方更快站穩腳步、走出自己的路。

「剛回來的時候,也懷疑過,這裡真的能吸引人嗎?」。團隊成員回憶起當初的猶豫,如今再回頭看,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讓他們倍感欣慰,也更加堅定前行的方向。團隊深知聚在一起的力量才最強大,他們積極串連想返鄉的年輕人,讓彼此在前行路上不再孤單,有伴同行就不用自己一個人奮鬥。過去曾受國發會獎勵金計畫支持的「霧鹿奇途」品牌負責人謝仁傑,現即為「微光製造所」計畫的核心成員之一。

國家發展委員會黃文彥處長與團隊聊創生、談願景(逢甲大學團隊拍攝)

團隊肩負著另一項使命:讓那些深藏在地方、卻鮮為人知的好東西被重新看見。他們觀察到,銅鑼及其周邊區域其實擁有許多品質優秀、充滿特色的產品,卻因缺乏推廣與行銷,常被忽略甚至遺忘。對團隊而言,推廣地方產品的目的不只是賣出去,更重要的是,如何為這些好東西創造新的價值。他們相信,只要產品有故事、有品質,就有機會打開市場,讓更多人看見地方真正的實力。

同樣的思維也體現在團隊製作甜點的過程中。推出的芋泥系列產品,曾因電視報導吸引大批顧客特地前來品嚐。「很多人說,看到電視上的介紹就超想吃,決定一定要來一趟。」,這些真實的回饋再次印證,只要產品有特色,就不怕沒人欣賞。相信把食材的故事、地方的特色透過菜單與聊天傳遞出去,就是最有效的行銷方式,讓更多人看見、吃到、感受到銅鑼的美好。

適合眺望當地風景的書旅樓頂(逢甲大學團隊拍攝)

一座充滿故事的小鎮,正慢慢寫下屬於自己的新篇章;隨著地方創生的推動,看見年輕人選擇返鄉,不只是為了工作,更是為了在家鄉實現理想。未來,團隊將持續結合在地農業與文化創意,讓傳統變得新潮,搭起社區合作的橋梁,讓改變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大家共同參與的成果。而旅人可以放慢腳步,用雙腳去感受銅鑼的風景與人情,深入認識這裡的文化與產業,以貼近土地的方式旅行,讓認同感在居民與旅人心中慢慢生根。

更多關於團隊未來動向及微光書旅的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Glimmer.BookHostel/?locale=zh_TW

電子報訂閱

取得第一手活動與最新資訊

更多報導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