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生活學—【地方實踐心路談】溪州與濁水溪的老人國回春

就地生活學—【地方實踐心路談】溪州與濁水溪的老人國回春
採訪人:高捷 — 國發會地方創生中區輔導中心(逢甲大學)委託 攝影、採訪報導

彰化溪州,是寧靜、純樸的小鎮,在市區街道外是一片非常廣泛的稻田。稻田與土地要有充足的水源灌溉、滋潤,因此水源、溝渠對於溪州來說相當重要。

溪州尚水農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尚水團隊)的巫宛萍,在 2011 年的護水運動中,進入到溪州在地。因為對水圳的保護,讓地方農人和年輕人對於在地農作有更多策略,從友善耕作的推廣到在地文化事業的開展、豐富資源的整合與調查。同時發現,與溪州相似的濁水溪沿岸社區、鄉鎮,也正面臨著人口老化的問題。

青年返鄉與人口老化,地方創生的廣泛課題

地方創生在台灣與人口老化的課題相關,巫宛萍提到曾看過關於彰化人口老化的媒體報導,當中以濁水溪沿岸的人口數據做出分析,其人口老化程度在彰化縣內排名居高。而巫宛萍與團隊在溪州耕耘超過十年,為解決青銀失衡的問題,團隊想將青年量能拓展到濁水溪的沿岸社區,讓經驗可以分享給其他地方。

巫宛萍認為,人口老化並不只是在鄉村,都市也會有一樣的問題,因為台灣在少子化、醫療進步的大環境下,其實整體都在面對。而溪州尚水團隊過去以農業為主體的經營,對於銀髮、老人課題研究不足,因此初期以人口現況統計、資料盤點來做切入,再進到政策討論;另一方面,也透過青年返鄉的過程,讓年輕人走進地方,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

溪州本身的發展需要先從農村、鄉村本身的發展樣貌、前進目標做探討,巫宛萍強調溪州尚水團隊喜歡用生態的概念來呈現,不外乎地呈現多樣性、多元性、豐富度,讓長者、年輕人、任何人都能在當中好好生活。溪州尚水建立環境的生機,營造這裡的棲地,並與地方討論要如何發展。巫宛萍說,團隊在初期只有三個年輕人,到現在周邊已經有十六位年輕人一起參與投入,所以從數據上來看或許只會看到老化的挑戰,但人口不能只有數據去做探討,也要思考在這樣的環境下,每個年齡層的角色如何豐富在地。

尚水期待追求多樣的價值,除了年齡這個角度,另外農業是溪州的重要產業,所以也從農業去談所謂的多樣性。

稻田光景與在地農民
稻田光景與在地農民

從慣行到友善,與農人的溝通

推廣友善農法除了讓大眾吃到健康的食材,最重要的還是讓生態得以回到多樣性,這也是溪州尚水團隊一直堅持的作法。巫宛萍表示,雖然團隊在地方算是中小規模經營,但對於推廣友善農業生態,則有著最好的規模。而在推進地方的過程中,團隊也發現很多在地小農無法擁有慣行農法的量產規模,導致所產出的稻米量不足以去大型碾米廠加工後製,為體恤支撐小農,溪州尚水團隊便提供自己的碾米廠與機器,協助小農們使用。

而要讓過往習慣慣行農法的農民改做友善耕作,其實是較為辛苦的,除以契作的方式保障收購,溪州尚水也以面積做計算,不採市面上以量計算的方式,因此這讓投入友善耕作的農民在初期面對產量下降時可以有一個較低的轉換風險。為了讓農民收入穩定,尚水也透過集資的方式認購,確保產出的稻米可以穩定的賣出,鼓勵農民從慣行農法轉換為友善、有機耕作的方式。

但在台灣,常遇到一項很大的挑戰,那就是有機門檻較高,因受限於法規、法令,農民要認證田地、農產為有機作物其需要投入高成本。因此,類似溪州尚水這樣中小規模的團隊,會採自行驗水、驗土的方式,因為真正要追求的並不是「認證」,而是友善的過程、健康的食材,在過程中不用化肥、除草劑,去讓土地慢慢恢復應有的狀態,讓環境的生物多樣性恢復。

巫宛萍 計畫主持人
巫宛萍 計畫主持人

從社造到農業,是職業也是人生價值

待在溪州超過十年, 巫宛萍最早主修建築,在求學過程中發現建築的專業較無與人互動,但自己的人格特質更喜歡與人互動,因而在建築產業工作一些時日後,就判斷自己不適應。

當時發現建築領域中有社區營造這個專業,加上台灣在 921 地震之後,開始更多的社造發展,也因此找到當時南藝大建築藝術研究所的社區營造組,正式進入社區的領域。在求學過程中,巫宛萍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各地、蹲點在地,也真正看到台灣的城鄉差距,從永續校園、空間改造等不同的題目中,逐漸建立自己田野調查、進入在地的能力與經驗。

到碩二下學期做藝術踩街時,認識溪州文化祭,隨後進入在地社區的經營,接下數個計劃案。在台灣很多社區工作者都是從外來者變成在地人,巫宛萍認為其實進入在地沒有唯一的方案,就是與當地人一起生活,持續參與他們正在做的事情。

從與社區操作包含公園議題、勞動性公務,也去學校兼職當藝術老師,直到參與護水運動之後開始思考,社會運動結束之後要如何正向發展地方?

在當下剛好有個契機是營建署的濕地復育計畫,鼓勵地方做生態復育,巫宛萍就以友善耕作稻米來做申請,開始農業這個專業,加上當時參與護水的農民有一部份也支持、願意參與做友善耕作。

巫宛萍說:「其實農民也知道農藥的問題,因為身體健康也有感受,他們也希望可以改善。」

巫宛萍計畫主持人與團隊夥伴
巫宛萍計畫主持人與團隊夥伴

青年工作站的人物角色設定:串門子

巫宛萍把自己留在地方的經驗,帶出溪州尚水在青年工作站的一個目標,就是如何與當地一起生活。很多青年返鄉時,會專注在自己要做的方向,但其實還有一個關鍵是要讓地方知道自己在做的項目,當做的方案被地方看見,才會被重視。

所以溪州尚水在青年工作站當中,增加「人設」的概念,讓工作站有專門的同仁負責做在地交流、交際。這些交流不是舉辦座談會、研討會等形式活動。而是實際到村辦公室、在村口、到居民家泡茶,讓彼此深入認識。

「我以前也是用串門子的方式去理解在地。」巫宛萍將自己的經驗轉化為計畫的策略之一,希望透過更多的交流連結能讓更多在地人知道彼此努力的面向。

從外地進入在地所遇到的挑戰,巫宛萍回憶起剛開始的護水運動,因為大家都有共識是守住農業用水,所以當時自己(外地年輕人)來幫忙,在地就會很開心。但到後來發生另一個事件時「可愛動物園區」時,就產生的不同的聲音。

因為政府推廣零撲殺的政策,所以彰化縣政府規劃溪州成立一個動物園區,除了照顧流浪動物,也培育流浪動物自行謀生的機會。對於建立這樣的園區,巫宛萍與團隊夥伴是支持的,但在地其實有不少反對聲音,包含對於園區覺得會髒亂、會吵、會有狂犬病傳染。在這樣反對的情境下,自己就會被區分為外地人,而有很大的挫敗感。

但也因為這個經歷,巫宛萍意識到地方派系結構不容易瓦解,而地方公共議題討論也會以人情脈絡為主。所以更加確立工作站的目標,要透過人設去讓同仁實際進到地方,建立交情。

純園
 純園

建立城市的溪州任意門,串連更多青年

除了與地方建立更深厚的關係,並針對溪州、沿岸老人較多的地方做人口資料盤點,在青年工作站的規劃上,溪州尚水也積極籌辦在地生活圈,包含農產、在地導覽、教育、生態等不同面向都有在地青年經營,甚至也做建築田調、工作坊,讓青年留在這裏更容易找房、租房,特別是不同於城市的型態,鄉村地區租房找房都要找人脈介紹,較難用網路、線上社群的方式來運作。

而為了讓更多青年有機會認識溪州、濁水溪沿岸,尚水也會在彰化市、員林挑選空間來做經營,因為相較於溪州,在市區能接觸的青年較多,因此空間主要的目的就是吸引更多青年串連。與此相關的問題是,溪州的鄉村交通並不便利,包含火車、大眾運輸要來到溪州需要花費較多時間。

巫宛萍也以城市當中的溪州任意門來形容這個空間,特別是能讓對議題有興趣同時有自身專業的青年,可以與在地結合。而溪州的工作站本身就以第一線工作包含資源盤點、在地人際網路、社會現況等地方理解為主。

溪州老街
溪州老街

持續推廣友善,多元的策略經營

對於青年返鄉、留鄉的關鍵因素,溪州尚水認為,價值、認同、歸屬、生活四個要素最為重要,首先要認識農村、知道農村的價值,有認同感之後更容易去進入到在地的生活圈,讓這個社群有歸屬感,最後藉由在地的慢活生活讓自己真正屬於在地。

溪州田園光景
溪州田園光景

因此青年工作站能在認同、歸屬、生活上有更多的機會,而為了讓團隊有更強的價值與推廣,溪州尚水也不只有專注在友善耕作,近期正在運作的蔬菜箱,透過原有的友善耕作農民網,把鄰近地區的產物做整合,運送給整個彰化地區的民眾。而與在地社區合作的長者共餐計畫,則是結合農作認購的方式,民眾可以認購尚水的米,50% 自己食用、 50% 捐贈給在地長者,也可以全數捐贈,從而照顧到更多在地的銀髮社群,更可以吸引到企業的 CSR 參與,而長者共餐的方式也可以讓長者有更多被關懷的機會,對在地來說,如果突然有一位長者沒有來吃飯,就能立即發現問題並啟動對應的照顧因應方式。

巫宛萍提到,對於尚水來說,並沒有一個偉大或是宏觀的願景、目標,只要能夠讓稻米穩定持續供應,生產源頭也就可以增加耕作面積,從而產量更多、客群也更多,是一個雙向的成長。「希望三到五年,能夠契作三十甲吧!」巫宛萍特別強調,這是個人的小心願與目標,但不論是青年工作站還是溪州尚水,其實團隊整體就是一步步慢慢來,把在地資料庫、資源建立與整合,持續讓年輕人回到地方是能夠願意留下的。

更多地方創生相關報導請至 https://crr.www.gis.tw/#/

電子報訂閱

取得第一手活動與最新資訊

更多報導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