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鹿港巷弄裡的歷史韻味(著鹿計畫青年培力工作站)

小鎮文化—著鹿計畫
採訪人:詹棨淂—國發會地方創生中區輔導中心(逢甲大學)採訪報導
攝影王菁鎂、陳品諠

談起鹿港的前世今生

「鹿港」為台灣曾經的經貿中心、台灣第一個由漢人開發的城市、台灣歷史中耳熟能詳的諺語-一府「二鹿」三艋舺…。在清朝快速繁榮,又因河口淤積快速沒落,許書基老師說。

龍年起飛 二鹿風華再現?

那麼,鹿港是什麼時候又活起來的呢?

大概是一直到了羅大佑唱了鹿港小鎮,這個地方才又浮現在了世人的面前,沒過多久又回歸了沉寂…。

2012年台灣的燈會在鹿港舉辦,為期兩周的活動,湧進超過1200萬人,鹿港好似回到曾經的繁華,畢竟人潮就是錢潮,觀光成了鹿港重要的產業,而在燈會的餘波後,是什麼繼續引動地方的潮流,是傳統老建築的韻味;埋藏於大街巷弄中,用料實在的傳統常民美食或工匠技藝;豐饒又講究的民間節慶活動。

因年久失修,遭受植物侵蝕而毀壞的房舍(王菁鎂 拍攝)

觀光的商機,引進外地商家的進駐,在這樣浪潮之下地方的價值核心是否能被保存?民國60年建築法公佈,在鹿港的老屋幾乎是民國60年前的房子,並且許多建造資料並不可考,因此為方便利用,許多房地被買下之後,老房變面臨了被拆除的命運,這何嘗又不是「鹿港小鎮」歌詞裡的「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小鎮文化—許書基老師講解(王菁鎂 拍攝)

許書基老師以古代的打拳賣膏藥比喻,打拳的賺錢還是賣膏藥的賺錢,打拳雖然不會賺錢,卻是膏藥賣得出去的原因,當大家只想賣膏藥(比喻進行商業活動)的時候,鹿港就失去原有的價值與活力。為了進行商業活動,而流失老屋的做法,無異於挖自己的根,是在殺雞取卵。

老屋修繕的起點

許書基老師從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畢業,為人所知的第一個事件是西元1998年阻擋拆除祖先的「武進士第老屋」,以及「日茂行」,兩棟老屋,後者被保留下來,並成為縣定古蹟。回鄉之後,被爸爸調侃「世界踅一圈,還不是回到鹿港」,而「小艾人文工坊」便是老屋修繕的起點,是與父親一起修繕的老宅,也是鹿港第一間以老屋整建後的背包客棧。

著鹿計畫—紀筱榆計畫主持人講解(陳品諠 拍攝)

第一位年輕人-紀筱榆

2012大學甫畢業的筱榆,開始了環島的旅程,旅途過程歇腳的地方,以背包客棧為主,過程中的經歷,讓筱榆對於如果有一個這樣的空間,能夠自己經營產生嚮往。父母為鹿港人,移居台中,因此筱榆也在台中成長讀大學,仍想像,如果鹿港也有背包客棧,也許能夠返鄉,也在與叔叔的談天中聊到這個想法,便促成了筱榆與許書基老師認識,向老師毛遂自薦後,便開啟了地方老屋保存與活化故事的新篇章,也讓自己當初的想像得以實踐。

修繕中的鹿港老屋(王菁鎂 拍攝)

2013年有了新血加入,筱榆也隨著許書基老師,為父親與母親的故土開始種下第一朵小花-小艾人文工坊、第二朵小花-鹿港茉莉人文環境教育中心、第三朵小花-鹿港玉珍齋翫書房修繕…。並且起初也成了小艾人工坊的管家,現在則是傳承理念的實踐者,從一開始除了經營空間外,也隨著老師一磚一瓦的修葺老屋,復甦的不僅僅是環境,更是長輩們的回憶。

小鎮文化—許書基老師解說小鎮文化的百萬夢想(王菁鎂 拍攝)

種下一朵小花

許書基老師比喻,從一朵小花開始,因為它的芬芳,讓人開始在意自己的周遭,開始整理自己的環境,從一個小點開始,擴大影響力。希望可以達到小鎮的百萬夢想:100棟老屋×100個年輕人×100個創業,更希望可以將這一百棟老屋的影響力擴散,其他人看見後,也能有所行動,希望總共為鹿港保留下400棟的老屋。一步一腳印的堆疊,故事開始了下個的篇章,除了老屋修繕的累積的數量增加,也有了新的夥伴的加入。

文化教育推手-黃雅君

問鹿港小朋友,鹿港有什麼好玩,令人驚訝的是,都是從網路上搜尋到的內容「龍山寺」、「天后宮」…,為了翻轉這樣的現況,希望透過教育點滴的教育,讓愛鄉愛土的種子發芽。

學習場域之一「鹿港鎮茉莉人文環境教育中心」(王菁鎂 拍攝)

從繪本「滋味」的創作,到實地探訪的活動設計,與扎根教育的相關的行動雅君一手包辦,以活潑有趣及參與性的方式,帶領大小朋友暢遊在鹿港的街道,透過實境的方式了解鹿港的文史內涵,增進對地方的了解,對於鹿港的孩童更能醞釀對家鄉的認同,因此設計了一系列的「迷路任務」。如果說這樣的活動,對於鹿港的小朋友,埋下了情懷的種子,那麼對於非在鹿港成長的人而言,便是關係人口的建立,創造落地的可能,也在台灣大環境老化的背景下,創造青年壯年移居的可能。

綜觀鹿港鎮乃至彰化縣,大學以上之機構較少,因此許多青年在外地就學後,返鄉的可能性便降低許多,認識的人脈與熟悉的資源網絡被鑲嵌在都市。為鹿港的認識,在學時期多植入一分,就多創造一分回流的機會。

老屋修繕觀摩見學(王菁鎂 拍攝)

老屋修繕課題與溝通方式綜覽

鹿港有許多房屋,是移居鹿港外的「鹿僑」所擁有,世代交隔並久遠,衍生了產權複雜或屋主為誰等問題,前者許書基老師有著與屋主們溝通的方式,話說鹿港人經商起家,對於數字敏感,既產權複雜,分配下來,各所有權人未必能得多少,且若閒置不動,假設一個月房租一萬來算,一年就是十二萬的房租,再放三十年也是放棄三百六十萬的收入,不妨將屋子進行修繕,換個角度來說,比起放著空屋繼續腐朽,不如將之修繕後繼續利用,不僅可以換得更高的收益,雖沒多少,更重要的是所有關係人,在決定保留修復的過程中,所創造的地方社會價值。

修繕中的鹿港老屋(王菁鎂 拍攝)

著鹿心法

在許書基老師的「時間換空間的魔術」換算下,在鹿港約有4,500棟的老屋,以修繕10%的目標下,乘以每月1萬元的房租,30年下來,約有16億的閒置資產,而這些資產已經足以負擔修繕的費用;若再進一步將出租的老屋,假定為青創基地的營運,每棟在每年創造200萬的收入,這個青創老屋聚落,合計可創造年產值8億的收入;以觀光市場來看,聚落的運作,若每年創造800萬人次的流量,每人消費1,500元來看,就是120億的市場。

小艾謙和人文民宿(王菁鎂 拍攝)

已修繕老屋的運用與任務

小鎮住宿體系-小艾人文背包客棧、小艾謙和人文民宿、蒲公英人文民宿、北頭文化館民宿、友意樓民宿

許多老屋修繕後,作為住宿的空間使用,創造價值外,也打造有別於一般現代建築的住宿體驗,另設有小幫手的職位,讓遠到而來的朋友,能夠以打工換宿的方式體驗居住在鹿港的生活,如有留在鹿港的意願,著鹿團隊也會協助媒合在地的工作。

鹿港茉莉人文環境教育中心(王菁鎂 拍攝)

鹿港茉莉人文環境教育中心

為著鹿團隊的基地與辦公空間,也有教室與空間,進行靜態課程活動,同時也是過年拜天公的地點,團隊以傳統的方式祭拜,「祭拜的過程中,引起街坊鄰居的注意,紛紛熱心地前來指教,原來拜天公也有教科書」筱榆溫馨的笑著說:在籌備的過程當中,所需的物品與食物,需要在鹿港大街小巷當中,東奔西跑,整個街坊的店家動員才有辦法籌措的到。

北頭娛椿共同實驗空間

青年留在地方,需要有工作之餘可以去的空間,北頭娛椿在老屋當中就扮演這樣的角色,是為青年為客群的調酒吧,飲品也以鹿港的特色設計與調配。

守護鹿港的傳統價值(王菁鎂 拍攝)

小鎮文化的社會價值

出於對家鄉面貌保存的初心出發,開始了保護並修繕鹿港老屋的行動,而後所發起的倡議,維護了地方重要的文化資產。老祖宗所留下的每一道痕跡,是脆弱的,一但破壞後,就不復存在,小鎮文化正是盡可能的保留下舊屋原本的樣貌,保留鹿港的深度價值,做現在鹿港人所不做的,秉持「能留的就留」的精神,不要做太多新的仿作,許書基老師提出文資0.8的觀點,概念是允許有0.2的現代化生活模式(設備),以文化為基底發展觀光,並以永續乾淨的文化資源吸引人群進入鹿港,形塑出鹿港的過夜經濟,讓遊客深入了解在地紋理的同時,也為地方留下夜宿消費的客群,間接的將有溫度、有價值的金流留在地方,活絡經濟運轉,復甦百年前祖宗來台闢土所留下的資產,展望未來無盡的鹿港風華。

學員認真記錄修繕中的老屋樣貌(王菁鎂 拍攝)

在實體保存的同時,間接的保溫了地方的無形資產,透過盤點、紀錄與設計,創造了資訊與技藝傳遞的可能,並透過教育進行推廣,透過長期的耕耘打造地方的品牌印象,並期待能夠號召相同理念的人們以各種方式加入,屋主能夠透過理念的認同與團隊洽談房屋的修繕事宜;青年能夠經營修繕的房屋,讓老屋增加被利用的價值;同時,掌握青年深度參與所凝聚的力量,擴大地方知名度與能見度,進一步透過的教育運動,創造在地孩童對鹿港的認識與認同,創造正向的影響鏈。

電子報訂閱

取得第一手活動與最新資訊

更多報導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