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甲溪流域中,感受大地的溫情。」三種臺中的創生樣貌

逢甲大學持續攜手產、官、學、研的專業聯盟夥伴,成功獲得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資助,並擔任「地方創生中區輔導中心」的合作夥伴,以支援中部五個縣市(包括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及雲林縣)地方創生推廣任務。本次中區輔導中心輔導臺中市大安區、石岡區和東勢區(多元徵案)的地方創生計畫,成功通過行政院地方創生工作會報的第37次工作會議審議。

透過中區輔導中心、地方政府以及協力團隊的公私共同合作,我們攜手凝聚共識,共同努力突破現有的挑戰,為臺中地區帶來嶄新的面貌。

連結自然,東勢永續農業之路

過去東勢核心產業東勢林業文化園區儲木池

臺中市東勢區,昔日稱為「東勢角」,隱含著東隅之聚落的意義。它坐落在大甲溪與大安溪之間,原是泰雅族與拍宰海族的居住地。然而,清領時期為了伐木造船,漢人和大埔人逐漸移入並開始開墾這片土地,又於日治時期,軍工需要開伐木料,間接推動了東勢地區的繁榮。大量伐木工人來到東勢,並深入八仙山林場和大雪山林場開發,使東勢區成為了臺中地區林業發展的中心,同時也成為部橫貫公路幹線的起點。

國民政府時期,東勢地區有許多中小型工廠,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工廠外移以及產業主力的改變導致當地開始出現人去樓空的現象。後隨時代演進,東勢迎來以婚姻移民為主力的新形態人口,這樣的變化與轉折也為東勢區增添更豐富的族群融合歷史。

然而,當今臺灣各地所面臨的人口老化及外移問題,也重重引響東勢區的產業結構,曾為農業重鎮的東勢區,過去以生產高經濟價值的果樹(如:柑桔、水梨及甜柿)為主,但隨著人口老化及外移所導致的缺工現象,使得當地農業規模逐漸縮小。

儘管於2019年成立了「東勢形象商圈」,但卻無法有效促進當地的經濟活力,觀光休閒發展和文化傳承多依賴客家文化和林業文化園區舉辦各種活動,但這僅能吸引散客,無法深入支持東勢區的在地產業。因此,中區輔導中心透過地方創生計畫補助,致力協助地方改善諸多挑戰,重新繪東勢區的嶄新未來。

東勢區地方創生DNA

透過結合當地友善環境生產者的合作網絡,推動生態友好的生產方法、新產品的開發、服務品質的提升,以及客家飲食文化的傳承。其目標為促進當地各方之間的交流和協作,進一步提升當地產業的價值,期盼為當地居民和新移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強化當地居民對家鄉的認同感。

凝聚地方關係人創造共好社群連結(影像由台灣合樸農學市集協會提供)

打造綠意石岡:城市再生的希望

臺中市石岡區為臺中市六個地方創生優先區中,為人口老化指數最高的行政區。當地主要產業結構包含農業、製造業與觀光休閒業為主。

而大眾耳熟能詳的「東豐自行車綠廊」是推動石岡地區觀光旅遊產業的核心,惟產業發展面臨轉型困境、綠廊觀光硬體設施、環境整備不足等,導致遊客無法於周遭景點停留,據統計資料東豐鐵馬道訪客人次從106年度1100萬人次已經下滑到110年度的700萬人次,短短5年減少了近400萬人次。

為重現石岡地區觀光能量,石岡區地方創生計畫目標以打造「東豐鐵馬綠廊道」的低碳旅遊品牌意象,共同深化東豐鐵馬綠廊道的觀光旅遊深度、在地居民生活品質產生加值效應。

透過公私部門合作,改善區域農產集散與轉運需求,解決當前產銷問題,同時創造區域亮與整合可持續性發展資源,讓石岡在產業上以農產轉運中心、觀光樞紐為目標,以達到關係社群的建立及人口的整合。

乘著海風,感受大安創生風光

臺中市大安區坐落於臺中市的西北角,地理位置相對偏遠,導致區內與外界的交通不太便利,長期以來人口持續減少,使得當地的發展受到了限制。

即便如此,大安還是有著專屬它的魅力,如生態與休閒觀光兼具的「濱海自行車道」,透過自行車道串聯著臺中和苗栗的沿海鄉鎮,發展濱海觀光及生態導覽系統。在農業方面,大安區以稻米、芋頭和蔥為主要農產品,同時結合當地歷史文化背景,融入了漢人和大甲社-道卡斯文化,形成獨特的區域價值。

為強化大安區的地方創生發展,透過聚焦提升在地農產價值、建設三生環境及推動在地人文發展等三大主軸,推廣在地限定品牌,同時串聯大安區濱海景點和聚落,打造大安區的產業發展和友善的三生環境。

頂安社區生態公園整建活化雜草重生之地 (影像由大安區公所提供)

透過計畫鼓勵在地農產加工,建立在地品牌和銷售渠道,提升農特產品的附加價值。同時,計畫著手改善沿海環境,拉近海岸與土地的距離,發展更適合居民和遊客休憩和觀光資源。

更多詳情請洽地方創生中區輔導中心官網:https://crr.gis.tw/#/

電子報訂閱

取得第一手活動與最新資訊

更多報導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print